当人们一听到血液粘稠,就会担心是一种血液疾病,会认为是血液变稠变粘了,就会流得慢了,容易发生血栓而堵塞血管。当中老年人去医院进行体检,医师都会提醒,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,有助于稀释血液,预防心脑疾病的发生。然而,有人还说当夏天到了,血液容易变稠。
总之,人们谈到血稠就会恐慌,而它确实也不是个好事儿,应该想办法解决。
但是,血稠这一受中老年人重视的指标,在医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。他们诊断在判断患者病情时,从来不把“血液粘稠与否”当作标准,血液黏稠是老百姓的通俗语言,医学上血黏度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,但是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,可信性有限,意义有多大,要结合病人其它情况综合判断。而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有红细胞、血小板、纤维蛋白原、血脂和血糖等许多指标。所谓“血稠”的人有很多,但是未必就会发生血栓,因为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如果血管本身没什么问题,血管壁很光滑,那么血液黏度再高,也未必堵塞血管。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、血糖和血压过高,就会使血管内皮损害,使血管壁的内膜粗糙,形成粥样硬化,使血管弹性变差,这才是导致血栓形成、堵塞血管的重要因素,所以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、血糖和血压三大危险因素。除此之外,吸烟、超重(肥胖)也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。
至于用喝水“降低血液黏稠度”的办法,医生们表示,老年人多喝水是有好处的,也有利于肾脏的排泄功能。但是从稀释血液的角度,只能说有作用,不解决根本问题,不必太迷信于此。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。
为了消除血液黏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,还应该弄明白几个常见的说法。有人说夏天血比较稠,医生说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血液浓缩,因为夏天出汗多,水分流失大。另外,体检很容易出现血稠的结果,这是因为一般的体检都要求空腹,有些人因此连水都很少喝,空腹十几个小时的结果是化验单上血色素高、红细胞数多、压积也高,也就是所谓血稠了。
因此大家对于血稠不必过于恐慌,保持好的心情,管住嘴,迈开腿,运功有利于健康,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,检查血脂、血糖和血压三大指标。